2020-06-27 16:15:11
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有机质具有矿化作用、腐殖化作用。
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是土壤中除土壤矿物质以外的物质,它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说没有土壤有机质就没有土壤肥力。
广义上,土壤有机质是指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狭义上,土壤有机质一般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复杂、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酸)。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微生物和土壤生物的活动,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分解,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的作用。它与土壤的结构性、通气性、渗透性和吸附性、缓冲性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残体,其中高等植物为主要来源。原始土壤中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是微生物。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动、植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就成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在自然土壤中,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如树木、灌丛、草类及其残落物,每年都向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体。在农业土壤中,土壤有机质的来源较广,主要有作物的根茬、还田的秸秆和翻压绿肥;人畜粪尿、工农副产品的下脚料(如酒糟、亚铵造纸废液等);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土壤微生物、动物(如蚯蚓、昆虫等)的遗体及分泌物;人为施用的各种有机肥料(厩肥、腐殖酸肥料、污泥以及土杂肥等)。其中,耕地土壤中自然植被已不存在,主要来自作物根的分泌物、根茬、枯枝落叶以及人们每年施入的有机肥料(绿肥、堆肥、沤肥和厩肥等)。
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尽管来源不同,但是从化学角度来看,主要有碳水化合物(包括一些简单的糖类及淀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多糖类)、含氮化合物(主要为蛋白质)、木质素等物质。此外,还有一些脂溶性物质(如树脂、蜡质等)。土壤有机质的基本元素组成是C、O、H、N,其中C占52%~58%、O占34%~39%、H占3.3%~4.8%、N占3.7%~4.1%。其次是P和S,还有K,Ca,Mg,Si,Fe,Zn,Cu,B,Mo,Mn等灰分元素,C/N一般为10~12。上述各有机组分在有机残体中的含量随植物的种类、器官和年龄而异。
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作物生长提供氮、磷、钾、钙、镁、硫和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土壤中的氮,有95%以上氮素是以有机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因为土壤矿物质一般不含氮素,除施入的氮肥外,土壤氮素的主要来源就是有机质分解后(有机微碳起主要作用)提供的。土壤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此外,有机质也是土壤中磷、硫、钙、镁以及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
土壤有机质富含多种有机酸和腐植酸,对土壤矿物质部分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料的有效化,一些与有机酸和富里酸络合的金属离子保留于土壤溶液中不致沉淀而增加有效性。
2、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有机质中的胡敏酸,可以增强植物呼吸,提高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中的维生素和一些激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机质的存在,能够增加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和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增加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对于促进磷和微量元素的吸收有很好的作用,全面的营养吸收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另外有机质的存在还能提高土壤腐植酸的含量,腐植酸含量的增加增强了土壤对酸碱度变化的缓冲性能,一定范围内稳定酸碱度对于作物生长也是良好的环境。
3、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改良土壤结构 有机质中的腐植质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土壤有机胶体是形成水稳性团粒结构不可缺少的胶结物质,所以有助于黏性土壤形成良好的结构,从而改变了土壤孔隙状况和水、气比例,创造适宜的土壤松紧度。土壤有机质的黏性远远小于黏粒的黏性,只是黏粒的几分之一。一方面,它能降低黏性土壤的黏性,减少耕作阻力,提高耕作质量,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砂土的团聚性,改善其过分松散的状态,使土壤的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以及根系的生长环境都得到有效的改善。
4、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 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胶体,带有大量负电荷,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的阳离子和水分,其阳离子交换量和吸水率比黏粒要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它能提高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在酸性土壤中,有机质通过与单体铝的复合,降低土壤交换铝的含量,从而减轻铝毒的危害。
5、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土壤有机质供应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能量和养分,有利于微生物活动。没有土壤有机质的存在就不会有土壤中的所有生物化学过程。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有机质,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释放出营养物质提供给作用生长和利用,并形成腐植质,改善土壤的耕性和结构。土壤微生物的存在还能分解矿物质,以利于作物吸收,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质还能刺激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进一步增加土壤酶的活性,从而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
6、提高土壤温度和稳定生态环境的作用 有机质颜色较暗,一般是棕色到黑褐色,吸热能力强,在同等的日照条件下,其土温相对较高,可改善土壤热状况,对于保护作物的根系遭受寒冷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有强烈的亲和力,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生物活性、残留、生物降解、迁移过程和蒸发等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可溶性腐殖质物质能增加农药从土壤向地下水的迁移,能更有效的迁移农药和其他物质。腐殖物质还能作用还原剂而改变农药的结构、活性,降低毒性。
7、提高土壤养分性 有机质中腐植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对低产田来说,通过增加有机质含量可以培肥土壤,提高地力水平。对高产田来说,由于有机质不断分解,也需要不断补充有机质。腐殖质能和磷、铁、铝离子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避免难溶性磷酸盐的沉淀,提高有效养分的数量。根据土壤有机质的这些重要性质和作用,不难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壤,其土壤肥力水平较高,不仅能为作物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而且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能减少养分的流失,节约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机质含量较少的土壤,情况则相反。因此,应该千方百计地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才能充分发挥化肥的增产效益。
土壤有机质就是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养分的仓库。它是土壤养分中的大家族。另外,它还是判断土壤肥瘦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增加和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业作物产量,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
秸杆还田指将农田收获的秸杆直接或利用秸秆腐熟剂分解腐化翻耕于土壤。作物秸杆对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和保存氮素以及促进土壤难溶性养分的释放比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效果更好。在进行秸杆还田时,要根据还田秸杆的碳氮比和田间肥力情况,适当添加速效性氮肥,加速秸杆分解,以避免秸杆在土壤中分解时引起微生物和作物对有效氮素的竞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有机肥料对土壤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土壤养分库,尤其是土壤有效养分库,从而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和提高对植物所需养分的供给力。二是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状。常用的有机肥有:粪肥、堆肥、沤肥、厩肥和泥炭等。每年深施农家肥2000千克/亩,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两年内可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机质提高至10克/千克。
施用生物有机肥是活化的有机营养,直接能转化为土壤有机质,是很好的土壤改良剂,它既能熟化土壤,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又能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和缓冲能力,不断供给作物生长需要的养分,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实行轮作、间作制度,调整种植结构,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不仅可以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还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种植绿肥是一个用来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绿肥分解快,形成腐殖质也较迅速。种植绿肥应依据“因地制宜、充分用地、积极养地、养用结合”的原则,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在翻压绿肥时,应注意翻压的深度、时间、灌水及播种等。每次施入的绿肥量不应该太少,要使增加的新腐殖质量超过原有腐殖质的消耗量,从而达到提高腐殖质含量的目的。也可用换肥的方法,即把一部分绿肥作饲料,用一部分厩肥代替绿肥使用。推广种植豆、豌豆、毛苕、油菜等绿肥,及时压青翻压,翻耕后灌水。每亩压青鲜草2000公斤左右,以促其茎叶腐烂。
腐殖酸类螯合套餐肥嘉美红利是氮肥的缓释剂和稳定剂,磷肥的增效剂,钾肥的保护剂,是中微量营养元素的调理剂、螯合剂,对肥料有协同增效的作用。把其施入土壤后能减少速效养分的固定和流失,增加利用率,是一种良好的土壤增效剂、缓释剂和改良剂。能很好的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为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养分,特别是对酸化土壤、盐碱地改良效果更为明显。能够迅速破除板结,抑制土传病害,提高土壤的缓冲性、吸附性、通透性,调解土壤酸碱度,调节地温,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是调理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团粒结构的最佳首选。
深耕、深松的主要目的是加大耕作土层厚度。尽可能多地吸纳秋冬雨水和雪水,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同时结合镇压技术,减少蒸发,蓄水保墒深翻深度达35厘米以上,全面打破犁底层,使耕作层厚度达25厘米以上,促进底土熟化,利于作物根系向深层伸展,雨季能蓄水贮墒,减少地面径流。